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(汇编12篇)。
总结是在某一时期、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、分析评价,从而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,它在我们的学习、工作中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,不如立即行动起来写一份总结吧。但是总结有什么要求呢?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篇1
一、隋唐科举制度:
P20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。隋唐时期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,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。
二、武则天
北:P13—15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。
武则天统治时期,不拘一格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。注重减轻农民负担,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断续发。当时,人口明显增长,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,史称有“贞观遗风”,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。
三、“开元盛世”
P15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,经济繁荣,被誉为“开元盛世”。
四、唐与吐蕃的交往:
P28吐蕃是今藏族祖先。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联姻,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的交流。
五、遣唐使、玄奘西行、鉴真东渡
(一)遣唐使
P32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文化交流的使团;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、天文历法、书法艺术、建筑艺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本国,对日本的生产、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(二)鉴真东渡
P33鉴真到达日本除讲授佛经,还详细介绍中斩医药、建筑、雕塑、文学、书法、绘画等技术知识,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
(三)玄奘西行
P35玄奘是唐朝的高僧,为了求取佛经精义,他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。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、历史、地理、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。
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篇2
八国联军侵华战争
1、八国联军侵占北京:1900年春,义和团势力发展到京津地区,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。6月为镇压义和团反帝国主义斗争,英、美、俄、日、法、德、意、奥八国联军2000多人,由英国海军西摩尔率领,从大沽到天津向北京进犯。义和团奋起狙击侵略军,在廊坊一带把侵略军围困,经过激烈战斗,侵略军死伤多人,狼狈逃回天津。
1900年8月,八国联军攻占北京,到处烧杀抢掠,无恶不作,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凶恶本质。
2、《辛丑条约》:时间1901年签订国家:英、美、俄、日、法、德、意、奥
主要内容:清政府赔款白银4.5亿两,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;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;清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,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;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“使馆界”,允许各国驻兵保护,不准中国人居住。
影响:《辛丑条约》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,严重伤害了中国的主权。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。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。
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篇3
1.距今约有170万年的元谋人,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。距今约有70万年至约20万年的北京人,已经会制造和使用工具(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),已经使用天然火,过着群居的生活。
2.氏族公社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时期,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都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,体现了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。
3.约公元前2070年,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——夏朝,定都阳城。禹死后,他的儿子启继位,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。约公元前1600年,商汤灭夏,建立商朝,建都在亳。商朝后期制造的司母戊鼎,是我国迄今考古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,也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。商朝的文字,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,称为“甲骨文”。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。
4.公元前1046年,武王伐纣,牧野之战击败商军,商亡。周武王建立周朝,都城在镐,历史上称为西周。为了巩固奴隶主政权,西周实行分封制和等级制。
5.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。“春秋五霸”:齐桓公、宋襄公、晋文公、秦穆公、楚庄王。“战国七雄”:齐、楚、秦、燕、赵、魏、韩。齐桓公最先称霸,因为他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,还提出了“尊王攘夷”口号。
6.战国时期,各诸侯国纷纷改革,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。法令规定:编制户口,加强刑罚;奖励生产;奖励军功;承认土地私有;推行县制;统一度量衡。经过商鞅变法,秦国富强起来,国力大增,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基础。
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篇4
一、考点
1、581年,杨坚(隋文帝)夺取北周政权,建立隋朝,定都长安。
2、589年,隋朝灭掉陈统一南北。
3、隋炀帝从605年起,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。
4、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,北达涿郡,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,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。
5、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:永济渠、通济渠、邗沟、江南河沟通五大水系:海河、黄河、淮河、长江、钱塘江。
6、618年,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,隋朝灭亡。
7、618年,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。
8、我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则天,她晚年称帝,改国号为周。
9、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,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;注重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。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,人称“房谋杜断”。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为著名的谏臣
10、唐太宗统治时期,政治比较清明,经济发展较快,国力逐步加强。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“贞观之治”。
11、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《茶经》,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“茶神”。
12、由武则天提拔,被唐玄宗任命为宰相的.名臣是姚崇。
13、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,越窑青瓷、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。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。
14、唐朝时期,全国的大都市有长安、洛阳、扬州、和成都。
15、长安城内分为坊和市,坊是居民区,市为繁荣的商业区。
16、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,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。
17、唐玄宗统治时期进入全盛时期,历史上称为“开元盛世”。
18、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,始于隋文帝时。
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,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。
19、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,以进士和明经两最为重要。
20、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人物是唐太宗、唐玄宗和武则天。
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篇5
上周进行了期考试,我是初一历史任课老师。阅完试卷,通过整个试卷的答题和得分情况,总体上,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巩固情况。
通过这次考试,作为历史科任教师,我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,并按照通过新课改的要求,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。
首先,我认为不能单方面关注成绩,而应该关注学生对历史学习态度的转变。尽管这次考试,我代课班级成绩不是非常突出,但我发现,在讲题过程中,给予学生解题思路引导和方法的肯定,是非常重要。本来学生有一部分学生基本功不扎实,学习兴趣不浓厚,但需要耐心的引导,培养兴趣,让他们喜欢上这门课。因为要分析试卷,在上课之初,有学生反映后面听不太清楚,希望老师能更大声。虽然是个小问题,但是我很高兴,通过这个小反馈,说明学生还是希望能听清楚老师的讲课,表达他们想学习历史的良好愿望。因此我对座位做了调整。让后面同学可以上课时,坐在教室前面的走廊或者讲桌两侧,改善他们听课的效果,发现在讲题过程中,比较平时,他们的确能认真听讲,并且积极动脑。整个课堂的气氛也活跃起来,这是我希望看到的情况,只要他们有学习的愿望,就不担心后面的学生在老师讲课时,事不关己的态度,而影响教学效果和对知识的巩固,这是个非常让人兴奋的信号。而前面的同学,在课堂也表现出了应有的积极互动,思路活跃发言积极。让后进的同学,受其感染,也能积极发言,表达自己的观点。这样,所有同学的积极融入,让我觉得,对学生的关注和关心,非常重要,我自己也从中受益匪浅。
其次,对学习方法的掌握,也是在平时需要不断的渗透和培养。通过这次的答卷以及考试前,学生的自由复习时的观察和分析发现,在复习过程中,学生对应该掌握的知识点比较模糊,没有抓住重点,所以复习时,不能有的放矢,提高效率。好多同学复习时,就是读课文,平均用力。所以,在短时间,巩固知识效果很差,不得重点。这是教学过程不够完善导致的结果。所以,在上课过程中,需要突出重难点,让学生了解哪些是要记忆掌握的,哪些是了解的。通过教学环节的安排,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。这样在课前预习和课后预习都可以有目的和方法,做到事半功倍。通过试题解答的情况,发现学生的在各个题的解答环节,缺乏技巧和方法。譬如选择题,方法和技巧非常重要,譬如排除法等。而对于问题分析,这就要求平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。而同学不得要领,往往盲目的填写答案,不知道组织语言,反应出解题思路不清晰,知识掌握不牢固。一堆答案,没有重点,失去得分机会。这个是需要在平时的能力培养中需要培养和提高的。
最后,通过这个考试,更认识到,学生课前预习是需要再次强调的'。只有这样,才可以在新课程教学中有深度和广度。通过自己课前预习和准备,学生可以清楚哪些是需要弄清楚,哪些需要提前查找资料了解的,准备功夫必须做足。拓宽了视野,同时也提高自己甄选资料,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。这都是需要平时在点点滴滴中积累的。通过这样的训练,新课程教学中,才会使课堂更加高效,才不会使得教学过程混乱和无序。因此需要教学过程生动,内容丰富,拓宽学生知识视野,同时,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,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和高效。
历史教学,特别是初中历史教学,因为学生对历史知识认知水平有限没有充分的兴趣,所以,要达到教学目标是有难度的。所以,需要不断的调整教学方法,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,并多和同行交流,认真吸取同行们教学中的灵感和有效的方法,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。还需要自己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,不断学习才会在课堂教学中,做到收放自如,课堂生动有趣,吸引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,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,对历史学习充满兴趣。
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篇6
简述两税法出现的原因及其内容、意义。
唐朝后期,土地兼并激烈,均田制被破坏,农民失地破产,沦为地主的.佃户。唐肃宗以后,天下百姓“乡居地著者百不四五”,唐初按丁征收租庸调的办法不通了。为解决财政困难,780年,唐德宗根据宰相杨炎的建议,统一各项税收,创立两税法,主要内容:
(1)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税;
(2)不分主户客户一律收税;
(3)根据资产田亩的多少征收产税和地税;
(4)行商按收入的三十分之一纳税;
(5)每年分夏秋两季征税;
(6)根据财政支出定出全国税额。
两税法代替租庸调法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化,它扩大了纳税面,官僚地主不再享有免税特权,根据资产、田亩征税比按丁收税合理、进步,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。
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篇7
中外的交往与冲突
1.郑和下西洋:——最远大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南岸
(1)原因: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(2)时间:1405-1433年
(3)影响: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,强化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
2.戚继光抗倭——岳家军与戚家军是我国两支著名队伍:
戚家军(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,永载入史册)
3.葡萄牙于1553年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
君主集权的强化
1.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:
(1)努尔哈赤:①统一女真各部 ②金:1616年,自立为汗 ③迁都沈阳(盛京)
(2)皇太极(清太宗):
①改女真族为满洲 ②清:1636年,清太宗,盛京 ③迁都北京:1644
④贡献:重视发展生产;皇太极该女真族名为满洲;1636年,他在盛京称皇帝,改国号为清
(3)明朝灭亡:1644年
3.君主的集权化:
(1)议政王大臣会议
(2)为加强君主专制,雍正帝设立军机处,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
(3)“文字狱”——为加强君主专制,清朝统治者还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。康熙、雍正和乾隆三朝,经常从知识分子的'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,加以歪曲解释,再借题发挥,罗织罪状,制造了大批冤狱。人们称这种做法为“文字狱”。
影响——清朝的文字狱,制造了社会恐怖,摧残了人才。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,从而禁锢思想,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。
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篇8
一、试卷分析
1、本次期末考试检测的范围为初一下册。试卷由这次期末考试试题由区命题,考试时间80分钟,满分100分。
2、从总体上以基础知识为主,同时也考察了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;图文并茂,题型设计灵活多样。
3、知识点考察全面,既有基础知识的再现,又有基本能力的提升,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,把握了教学的改革方向,体现了新课程理念,导向鲜明,可以说命题思想和难度比较贴近历年的中考试题。
二、学生答题情况分析
1、本次考试全年级平均分为68分,合格率为73.4%,优秀率为33.4%,高分率为8%。各率均在街道5所学校中分别排第5名、第5名、第4名、第5名,其中进步较大的班级是15班、2班、11班、4班。
2、从单项选择题的情况来看,选择题满分是60分,学生平均分为42.6分,得分率为68.67。其中选择题中的第12题、第11题、第23题、第30题、第15题、第4题、第26题、第20题为错误率偏高的题目。这些题目集中体现了学生的读题和解题能力缺失。尤其是错误率最高的唐朝对外关系于民族关系的.区别,这题的知识点并不难,主要是学会区分,分析两组关系的根本区别,分辨“对内”和“对外”的区别。学生误选的原因不外乎这几点:基础史实记忆不牢固、基本概念掌握不准确、基本原理理解不透彻、材料理解不到位。学生在牢固、全面地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,还要辅之以一定的解题方法与技巧,才能真正答好选择题。
3、从综合题的情况来看,综合题满分是40分,学生平均分为21分。可见综合题某些部分设问较为灵活,学生审题能力和理解题意上存在不足,导致知识无法灵活转换和运用。其中31(3)、31(4)、32(2)、32(3)、32(4)、33(2)、33(3)、33(4)的得分率均低于60%。具体分析如下
答题中存在的问题:①错别字比较多。隋炀帝的“炀”字,《本草纲目》没有添加书名号等错误率很高。②知识点没掌握。学生审题不清。第1、2问出现很多漏写的现象,估计是因为问题是句号,不是问号;学生不仔细审题,出现漏题。③答题顺序有误。部分学生没有按题目顺序答案,答案位置调换。④学生书写马虎。由于部分学生的书写马虎,评卷时看不清楚答案的内容。⑤概括能力不足。学生对中医药,材料中的特点概括不到位,很多学生照抄题目的物品,并没有理解特点二字。⑥答题不大规范。部分学生没有写清中国传入西方和西方传入中国分别是什么特点,而是回答了都具备什么特点;没有分点回答,卷面比较乱。另外,出现口语化现象等。
三、今后教学建议
1、加强集体备课的研究,充分利用好每周二的教研活动,发挥集体的智慧,预先对下一周的教学活动进行深入的探讨,结合教师的个人特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二次备课,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。
2、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。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,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,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。
3、注重学生分析、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。分析、概括和综合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,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基本内容,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。
4、加强学法指导,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,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,捕捉有效信息,进而提高选择题的正确率。
5、根据目前命题的趋势和课程改革的要求,以后主观性题目还会适当增加,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出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6、尤其要重视中考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,坚持讲练结合。
7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,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看到成绩的进步,要善于表扬学生。
8、对学生加强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。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历史学科术语,全面、完整答题的能力。强调考试中学生一定要分点逐条书写,注意条理一定要清晰,特别是要强调答案书写的序号化。
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篇9
左宗棠政复新疆
1、1875年,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,进军新疆。1878年,清军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。
2、19世纪80年代初,中俄两国签约,中国收回伊犁。为了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,根据左宗棠建议,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。
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篇10
1、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:变中国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。
2、林则徐禁烟原因:鸦片的输入,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:(1)鸦片走私,白银大量外流,加剧中国的贫弱;(2)鸦片摧残吸食者体质。
措施:派人暗记密查,缉拿烟贩;强迫外商交出鸦片;虎门海滩,当众销毁鸦片。
3、虎门销烟及意义:1839.6.3,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,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。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,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。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,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。
4、鸦片战争的史实:1840年6月,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,鸦片战争爆发。1841年初,英军占领香港岛。
5、《南京条约》的签订:1842.8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《南京条约》。内容:割香港岛给英国;赔款2100万元;开放广州、厦门、福州、宁波、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;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,中国须同英国商定。
6、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:鸦片战争以后,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。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。
初中历史知识点大总结2:第二次鸦片战争
1、主要侵略者:英法联军帮凶:美、俄两国
2、火烧圆明园:1860年,英法联军攻入北京,闯进圆明园,他们争先恐后,掠夺珍宝。抢不走的东西他们就砸碎。为了掩人耳目,他们又放火烧毁了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——圆明园。
3、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,俄国趁火打劫,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,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。
1858,中俄《瑷珲条约》割占东北外兴安岭以南、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。
1860,中俄《北京条约》,割占乌苏里江以东,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。
1860,中俄《北京条约》——1864,中俄《勘分西北界约记》割占巴尔喀升湖以东以南44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。
4、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,建号太平天国,起义军称“太平军”。1853年,太平军占领南京,把南京改名为天京,定为都城,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。
5、1860年,中外反动势力勾结,成立了“洋枪队”,由美国人华尔统领。8月,洋枪队配合清军进犯青浦的太平军。李秀成率军抵抗,把洋枪队打得落花流水。1862年9月,太平军围攻浙江宁波。在慈溪的战斗中,太平军击毙华尔,严惩了洋枪队。
初中历史知识点大总结3:左宗棠政复新疆
1、1875年,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,进军新疆。1878年,清军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。
2、19世纪80年代初,中俄两国签约,中国收回伊犁。为了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,根据左宗棠建议,1884年在新疆设立行省。
初中历史知识点大总结4:甲午中日战争
1、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:日本为了实现征服朝鲜、侵略中国,称霸世界的目的。
经过:1894.9,北洋舰队与日本舰队在黄海上激战。北洋舰队将士奋勇杀敌,重创日军。日舰直逼中国旗舰,致远舰管带邓世昌,为保护旗舰,指挥舰艇冲锋向前,迎战敌舰,致远舰弹药将尽,管带邓世昌下令开足马力,冲撞日舰吉野号,不幸中了敌人鱼雷,全体将士壮烈捐躯。
2、威海卫战役,北洋舰队全军覆没。
3、日军占领旅顺后,疯狂屠杀当地军民,死难者达一万八千余人。
4、中日《马关条约》时间1895.4
主要内容:清政府割辽东半岛、台湾、澎湖列岛给日本;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;开放沙市、重庆、杭州为商埠;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。影响:《马关条约》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。
初中历史知识点大总结5:八国联军侵华战争
1、八国联军侵占北京:1900年春,义和团势力发展到京津地区,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。6月为镇压义和团反帝国主义斗争,英、美、俄、日、法、德、意、奥八国联军20xx多人,由英国海军西摩尔率领,从大沽到天津向北京进犯。义和团奋起狙击侵略军,在廊坊一带把侵略军围困,经过激烈战斗,侵略军死伤多人,狼狈逃回天津。
1900年8月,八国联军攻占北京,到处烧杀抢掠,无恶不作,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凶恶本质。
2、《辛丑条约》:时间1901年签订国家:英、美、俄、日、法、德、意、奥
主要内容:清政府赔款白银4.5亿两,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;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;清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,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;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“使馆界”,允许各国驻兵保护,不准中国人居住。
影响:《辛丑条约》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,严重伤害了中国的主权。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。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。
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篇11
1、爱迪生的发明
北:九上P91 美国发明家爱迪生一生有2000多项发明,其中包括电灯、留声机、蜡纸、油印机等,被称为“发明大王”。
2、列举电力使用的史实
北:九上P90 电力得到了广泛应用,并取代蒸汽成为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要能源。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跨进了电气时代。
3.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
北:九上P90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为核心的革命。
4.本茨和莱特兄弟的发明
北:九上P95-96 卡尔本茨是近代德国最著名的工程师之一。1885年,成功地设计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使用汽油内燃机的汽车。1903年,美国发明家莱特兄弟成功地制造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架飞机。
5. 了解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
北 :九上P95 汽车和飞机的发明迅速地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,急剧地改变着人类的社会面貌和生活方式。
6.认识电器的广泛使用对提高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
北:九上P91 电、电灯以及其他电器的发明和使用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。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。从20世纪初开始电成为西方国家生产和生活不可或缺的能源,洗衣机、电冰箱等家用电器相继进入家庭,西方国家率先进入了电气时代,电的发明和使用成为人类技术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。
人类在材料领域进入到钢铁时代。电气化和钢铁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现代工业的崛起。
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篇12
一、元谋人
北:P2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,是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。
二、北京人的文化遗存:(P3-P4)
生活时间:距今约7020万年
生活地点:北京周口店
用火方式:北京人已经使用天然火。
三、了解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基本情况
(一)河姆渡遗址:
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,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。那里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,还用动物骨。
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。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,还饲养猪、狗、水牛等家畜。
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干栏式的,干栏式建筑一直是江南地区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。
(二)半坡遗址:
北:P7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。
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结构图2知识点总结
一、夏朝建立的史实
北:约公元前20xx年,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,定都阳城。
二、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
北:约公元前20xx年,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,定都阳城。禹死后,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,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。从此,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。
三、西周分封制
北: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。
分封制的主要内容:是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,称为授民授疆土,由诸侯管理当地的事务。分封制规定了受封者的义务,即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,治理诸侯国,保卫周王,因此,他们必须定期到周室朝觐、纳贡和服役。各诸侯国保持密切联系,共同抵御蛮、夷、戎、狄等。
分封制的作用:通过逐级分封,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,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,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、文化联系。西周的影响不断扩大,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,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。
四、商鞅变法
1.主要内容
北:战国时期的改革中,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。公元前356年,商鞅开始变法。
内容:编制户口,加强刑罚;奖励生产;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,免除劳役。从事商业而贫穷的人,全家罚做奴隶。奖励军功;立了军功的人,按照功劳的大小封爵。没有军功的贵族子弟,就没有爵位。承认土地私有,用法令的形式保护土地私有制;推行县制,把乡、邑、聚合并成县,县的长官称为县令,由国君任命;统一度量衡,在秦国范围内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。
2.历史作用或影响
北:经过变法,秦国富强起来,国力大增,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-
为了您方便浏览更多的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网内容,请访问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